南昌广告公司分析中国品牌如何游搭建外资企业
- 品牌论道
闭关的老中国人们一直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曾经一直怀揣着对外来物品的好奇。后来新中国成立,渐渐引进外来物品满足人们的需求,逐渐形成品牌。那些满载着人们记忆的民族品牌,即二连三的和洋品牌结合,人们从最初的愤慨不满到后来司空见怪,习以为常。
民营企业在收购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三一重工收购了在混凝土泵市场占有率长期居全球首位的德国普茨迈斯特的全部股权。海尔集团成功并购了新西兰最大的家电制造商之一斐雪派克,极大提升了中国自主品牌在世界白电产业中的影响力。在文化产业领域,几经周折,万达集团最终成功收购全球第二大院线集团AMC,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影院线运营商。四川民营企业波鸿集团成功收购拥有110年历史的,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铸造巨头,加拿大威斯卡特工业公司100%的股权……这都表明着中国品牌正在以全新的姿态大步走向国际市场。
历数今年的收购行为,颇有可圈可点之处。从收购的规模上来说,被中国企业拿下的洋品牌,绝不是“鸡肋”。比如,徐工集团成功收购德国混凝土设备巨头施维英公司多数股权。山东潍柴动力收购德国叉车巨头凯傲集团,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德国最大一起并购案例。光明食品集团完成对英国第二大的谷物类和谷物条食品生产商维他麦的收购,成为目前中国食品行业最大一笔海外并购项目。海航集团收购法国蓝鹰航空48%的股权,并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完成了国内航空公司首个对欧洲航空企业的投资项目。
在市场经济中,收购和被收购本来是一种很正常的市场行为。但是,如果外资企业频频发动对中国品牌的收购战,中国企业在对外收购中却乏善可陈,这就有点不正常。因此,当中国品牌开始屡屡发起收购攻坚战,并最终取得一连串的成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这不仅是中国品牌自身实力不断提升的一个明证,也预示着中国品牌正在逐步得到外国同行的认可,同时这也是中国品牌积极走出去的所取得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对于被收购新闻早已习以为常的国人来说,这无疑是一剂兴奋剂。
我们希望这些成功的收购案例,能够成为一个新的开始。在国人及世界对中国品牌充满信心的同时,还能够逐步减弱部分国人及某些企业以洋品牌马首是瞻的盲目崇拜心理。我们希望,能够以此为契机开启新的转折——地方政府将不会重蹈南孚电池被并购的覆辙,以“加快与国际化接轨”名义,而迫使有前途的企业被并购。企业也不会以被巨头收购从而实现“嫁入豪门”的梦想而自豪。与人们吃穿住行密切的企业,更不会在推出的产品上有意无意的挂上一个令人不知所云的洋品牌。如此,那么中国品牌将完成一次新的跨越。
成功并购不过是走完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对此我们需要保持理性和冷静的心态。所谓“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并购之后如何实现为我所用,则是企业面临的下一步难题,这才是真正的挑战。2005年,联想成功收购了IBM,联想希望通过捆绑的方式,借助Think Pad的影响力带动联想电脑品牌知名度的提升,结果,时隔七年之后,联想总算是认清了形势,将Think Pad和联想拆分开来。如果联想早就如此,那么今天pc市场的格局或许将是另一种局面。
今年的几笔巨额收购案例,说明中国企业“不差钱”,但是,能否成功为我所用则是差不差“人”的问题。另外,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企业还是一个“小学生”,尽快的学习了解各种“游戏规则”,才能完全融入“游戏”之中,并有可能在“游戏”中胜出。否则,即使一时胜出,不是“运气好”,就是对手设置的“陷阱”。比如,本次我们之所以频频收购欧洲企业,与欧洲金融危机也不无关系。收购之后,除了能够升级企业的技术水平之外,更要重要的是学会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这才算得上是一次合格的收购。最后,我们不要把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简单的与收购挂钩,一方面这毕竟是少数,另一方面,能被中国收购,同样别的国家也可以从中国再次收购回去,只要价格合理。
但无论如何,既然在走出去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我们就为其继续大踏步的往前走而加油助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