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广告公司带你看当下社会国民企业壮大,直挺国外市场
- 行业资讯
人往高处走,企业往大发展,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过去中国太过于依赖外来品牌的市场消费,如今,随着中国经济高速进程,国内本土企业也逐渐走出国门,被世界及外人所认识购买。
2004年底,联想集团以12.5亿美元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中国对外投资跨出了重要一步,民营企业开始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
2010年8月,吉利控股集团以15亿美元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的全部股权引起全球关注。
2012年5月,大连万达集团31亿美元收购了全球第二大院线集团AMC电影院线。
12月8日,万象集团2.6亿美元收购美国破产的电池生产商123系统公司资产,多位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收购案。
海外并购新局
中国企业加速海外扩张步伐,这也使得各类招商推介会异常火爆。2012年12月3日,第四届中国对外投资合作洽谈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内外的知名企业、金融机构、政府部门、服务机构齐聚一堂,洽谈投资合作,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来自欧美国家的“洋招商”。
纪维德是荷兰外商投资局中国事务首席代表,他的主要工作是向中国企业家推荐荷兰的投资环境,并协助他们落户。
12月3日,他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荷兰有两大卖点:一是荷兰拥有欧洲最大的港口鹿特丹,40%的中国出口货物是通过鹿特丹进入欧洲的,所以很多中国企业将欧洲总部放在荷兰;另一卖点是税收政策,荷兰与95个国家签订了税收协定,在荷兰投资可以享受低税收,并且可以避免双重征税。
目前,在荷兰投资的中国企业有350家,荷兰已经成为继英国和德国之后中国企业在欧洲第三大投资目的地国。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当地投资的主力,除了较早进入的华为公司外,2012年,电动车制造商比亚迪在荷兰设立欧洲总部;中国领先的电脑外围品牌之一的雷柏科技决定把荷兰作为欧洲拓展业务的基地。
在越南、泰国、土耳其、埃塞俄比亚、乌拉圭先后建立工厂之后,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尹明善正在谋划第六个海外工厂,美国将是他的下一站。
“如果产品不能卖到美国,根本不算个真正的汽车企业。”2012年12月7日,全国工商联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期间,尹明善接受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2012年,尹明善去美国考察了两次,他看到美国人追求新能源的热情,锂电池汽车、摩托车虽然售价高,但是仍有市场,这让他更有信心实施在美国建厂投资新能源汽车项目。
以生产摩托车起家的力帆集团,早在1998年底就已申请出口权,属于最早一批“走出去”的民营企业。如今,公司六成利润来自海外市场,“走出去”使得力帆能在经济危机之后的夹缝中生存下来。
力帆并非特例。经过十多年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民营企业尝试走出国门,到海外“淘金”。近年来,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领域不断扩张,尤其是在海外并购方面屡有斩获。
根据相关机构统计,2012年前九个月,民企参与的海外并购数量占到总量的62.2%,首次超过国企。虽然在总体金额上尚无法与国企相提并论,但并购数量的比重上升之快,仍超乎想象。
昔日以获取资源、海外套利为主的投资并购,正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从产业价值链构建角度整合全球资源,民营企业“走出去”大幕才真正拉开。
统计数据也印证了民营企业在海外强劲的扩张态势。截至2011年底,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已经达到当年中国对外投资总量的44%,在一些具体领域的活跃程度,已超过国有企业,成为对外投资的一支新兴力量。
从存量上看,虽然民企海外投资仍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但是从新增投资来看,到欧美市场投资、并购的比例正在上升,越来越多的民企通过对外投资加速技术合作和产业链整合。
研究机构数据显示,过去几年里,民营企业在海外并购数量持续升高,但总体规模尚小。今年前九个月,民企参与的海外并购数量占总量的62.2%,首次超过国企,但从并购金额上看,民企仍只占15.1%。
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原会长保育钧提醒,不要小看民营企业的走出去能力。2002年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532亿美元,占当年进出口总额8.6%,2011年已达到7726.6亿美元,占比提升到28%。在民营企业500强当中,已经有150家在海外有直接投资,工厂项目有500多个,投资的总额超过123亿美元,比2010年增加了1倍,并涌现出一批善于运用国际资本到国外投资的企业。
总部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123系统公司,主营业务是开发和生产电动汽车高性能电池和电网能源储存系统,是美国领先的电动汽车制造商。收购方万象集团是浙江一家民营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业内人士认为,收购完成以后将有利于该公司产业链的延伸。
从对外投资的资金规模上来看,虽然民营企业尚无法与国有企业匹敌,但是投资项目之多、涉猎领域之广亦是后者无法企及的。此外,在对外投资的方式上,海外并购快速扩张成为新的亮点。
政策新松动
十八大召开以后,中央不仅鼓励国有企业,还鼓励民营企业到境外投资,企业界人士认为这势必会带来审批和管理政策上的松动。
2011年2月,国家发改委将中方投资额3亿美元以下的资源开发类、1亿美元以下非资源开发类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权限下放到省级发改委,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境外投资项目放权幅度最大的一次。
同时,商务部也将境外投资核准权下放地方商务部门。不过上述这些核准权下放仍局限于部门间,企业尚未实现境外投资的自主决策,政策改进空间仍大。
12月4日,国家发改委外资司司长孔令龙透露,国家发改委又将在部分省市开展进一步简化企业境外投资管理程序的工作。
过去遏制对外投资的外汇管制政策已经放松许多,虽然尚无实现对境外直接投资的完全可兑换,但是它已不再是影响对外投资的主要政策因素。历史上看,政策因素对民企走出去影响较大。
1978年至2001年为中国对外投资起步阶段,“对外投资走走停停,到了2001年底累计投资额才132亿美元”,这一时期走出国门的民营企业寥寥可数。
对外经贸大学FDI研究中心主任卢进勇教授认为,入世以前对外投资发展缓慢,一个是企业自身原因,即当时国内企业实力不强;二是制度原因,上世纪90年代初,因为外汇短缺等原因,国家一度限制企业对外投资。
当时主管部门和领导认为,很多企业借海外投资之名行转移外汇之实,为此进行了金融秩序整治,对外投资在1993年被暂停。到1998年,对外投资仍是禁忌,原外经贸部公布的对外经贸统计公报中也不曾涉及这方面。
1999年底,国务院提出实施境外加工贸易战略,由于当时国内产能过剩,很多商品积压,国家试图通过企业到境外有市场潜力的地区发展加工贸易,从而带动国内商品的出口。而要实施这一战略,背后需有对外投资支撑。
“但是不能提对外投资,因为提这个词怕被国务院给否了,从此允许报这类项目。”一位资深研究人员介绍说。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开放掀起新高潮,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被允许。这十年是中国对外投资快速发展阶段,对外投资规模从2002年的27亿美元发展到2011年底的746.5亿美元。
在经历了2008年后的高强度投资之后,中国再度面临产能过剩问题,在出口形势严峻背景下,鼓励海外投资的政策或许会加速出台。民营企业或将迎来最好的扩张时机。